Skip to content
Site Tools
Increase font size Decrease font size Default font size default color blue color green color
Home Living in China Foreigners in China Foreigners in China 一名英国籍留学生的汉语情结
一名英国籍留学生的汉语情结
Foreigners in China

◆我叫某某某

  我是一个英国籍留学生,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学习汉语。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据我的中国老师告诉我,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三千万。这么多人学习汉语,目的各不相同。我学习汉语完全是出于兴趣,中学时读过一些英国教授写的中国历史书,觉得中国的历史文化真是丰富、深奥。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哲学,还有佛教、道教,比方那个“禅”字,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它的意思,觉得很神秘。

  中学毕业后,我决定报考伦敦大学中文系,既然打算学中文,首先应该去中国感受一下这个国家和它的语言。于是我在一个汉字也不认识的情况下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2004年我成了青岛小哈佛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

  到青岛以后,小哈佛学校的校长把我接到他家去住。校长夫妇没有儿女,他们把学校的学生都当成他们的子女,把我这个老外也当成了他们的干儿子。我和他们同吃同住一个学期,真正组成了一个国际家庭。我一面学习一面工作,校长和十几位同事都是我的汉语老师。青岛大半年的生活真是太难忘了,连去年寒假我都没有回英国,而是回了青岛的家,过了一个合家团圆热热闹闹的中国年。

  北京的老外很多,其中当然有不少我的英国老乡,我把我的想法和他们一说,不少人就又耸肩膀又摇头。他们说想让中国人把老外当成自己人,那简直就不可能。他们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买东西“挨宰”等。但我以为这种现象在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在购物时你可以变得聪明些。

  我以为老外们不能很快融入本地社会的主要原因是语言障碍。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封北京市民写的信。他和一位美国教授聊天时,深切感受到“老外的无奈”。这位美国教授刚来北京一年,而中文也只会几句问候语,但他却非常热爱北京,还打算把夫人接来北京长久定居。可令他失望的是,每每他居住的小区举办一些联谊活动时,从来没有人通知过他。有一次他自己想在社区办个“英语角”的建议也被婉言拒绝,写这封信的人想以这件事说明北京人对老外未免缺乏温情,不够亲切,因而让外国人感到孤独。我倒是认为这位不幸的教授是个特例。他融入社区的障碍是他的汉语水平太低,居民们听不懂他说的洋文,并不见得是有意冷落他。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和他做对比。跟我一起来北京的同学中有一个叫阿俊的男生,他住得离我们学校不远,在得胜里一区一栋居民楼里,他的邻居非常热情,常常跟他聊家常,并且很关心他。我去看他时,对面的阿姨都会出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她帮忙。这样热心的邻居在西方国家极为少见。

  所以我愿为那位教授支个招:第一,努力学习汉语。像我和阿俊一样,与中国人交流就不会有语言障碍。第二,暂时不能沟通可以请个民间翻译,反正北京人中懂得英语的人多得是。如果听我的,我保证您很快成为社区中的自己人。

  就像我这样,正式学汉语还不到两年,现在不仅听说障碍不大,而且还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淞教授帮助下,学会了用汉语写短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

  到2006年夏天,我就要回国了。有中国朋友问我:“大学毕业以后打算干什么?”我回答的还是那句老话“凭兴趣吧”,现在我们英国的就业压力不大,我想我可以找到我喜欢的工作。这个工作也许和汉语毫无关系,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佛教道教的迷恋永远不会改变,我学好汉语的决心也永远不会改变。

 

China Yellow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