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ite Tools
Increase font size Decrease font size Default font size default color blue color green color
Home Living in China Foreigners in China Foreigners in China Chinese, Leading Me to A Beautiful Country!
Chinese, Leading Me to A Beautiful Country!
Foreigners in China

汉语,把我引向一个美丽的国度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所在。学习汉语一时之间竟也成为一种时尚,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

      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教授汉语的大学有2300余所。中国迄今已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累计近40万人。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接受留学生学汉语,如北大、北外、北语、广外等。而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并作为留学生的主要交汇中心,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留学生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与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的此次交谈来了解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些基本情况,从中寻找出汉语热现象背后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北京的大街小巷,你或许很难见到各种肤色的洋学生。而今天,随意走进北京的一所高校,洋面孔随处可见;不过,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大都可以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你自由地进行交谈,让人不由不觉得他们已经融入到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中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
           
——韩国留学生

夜色朦胧,在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一处书桌前,笔者和留学生姜伸衡开始了这次愉快的访谈。姜伸衡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专业的一名韩国留学生,在北京学习汉语已经有三年了。姜伸衡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穿着的衣服还多少带有着韩国年轻人特有的流行风格,看上去很帅气也很亲切。虽然外表看起来,他还像个外国留学生,但是,当开口说汉语时,他的发音已经大部分去掉了异国的艰涩腔韵。

对于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姜伸衡有着自己的思考:我在韩国读大学时,学的是电子工程,在一家公司实习的时候,有位长辈对我说,以后一定要学中文,到中国去发展。因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很多韩国公司在中国都有了分公司。我来中国学汉语就有这样的考虑。我爸在天津有一家工厂,2003年暑假我来北京旅游,那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中国,感受到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汉字,韩文里面不是有很多中国字吗,当然,韩文中的中国字比较复杂。而且韩国、日本和中国不是都很近吗,大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想法就把我带到你们这个美丽的国家了。

没来中国以前,姜伸衡像很多留学生一样对中国也多多少少有着错误的观念。在他的印象里,一些来过中国的朋友和长辈都对他说过,中国很落后,人们都很贫困,交通也很不方便。这些想法直到我来到中国以后才发生改变。

语言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一开始总是让人犹豫不定,但最终会云开雾散,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方向。姜学汉语也同样经历了一段从迷惘到坚定的过程。他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很紧张,很不安。不像其他留学生是结伴来的,我是一个人来的。刚下飞机,连一句汉语都不会。前三个月,我的心情一直很不稳定,想家,感觉到语言不通,用你们中国一首诗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现在我汉语说得比以前好了,也有了信心

一开始学汉语的时候的确有些困难,尤其是拼音,我们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r’这个音很难分辨出来,还有像‘si’这个音,我们经常会把它发成是英语里的‘she’姜谈到学汉语过程中的苦楚,似乎还是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不过,这些困难在他以后的刻苦努力下都得到了克服。

姜有些为自己的汉语老师自豪,我们老师上课很不错,很有经验。开始教的时候,他先讲英文,以后等我们慢慢适应了(汉语),就用汉语上课,很了解我们留学生学汉语的困难。碰到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就用英文先给我们解释一下,简单的内容就用中文,课后还会发一张上课的重点提纲,这有助于我们下课复习。

我觉得,无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知道尊敬老师,但是,一些其他国家的人上课的时候就非常不自觉,经常大声说话,或者是睡觉,有些不把手机关了,上课时出去接电话,影响了老师和我们的正常上课。姜在尊师重教上有着自己的操守,他希望那些来自五洲四海的留学生和自己一样能够尊重老师。

不过,对于中国人办的汉语水平测试(HSK)培训班,姜想说说自己的一些建议。来中国学汉语主要想考汉语水平测试(HSK),我参加了一些汉语补习班,但是觉得,中国人办的补习班不太好,可能是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不了解我们韩国留学生学语言的特点,比如发音和课文阅读。所以我们一般都选择韩国人办的培训班。

来中国这么久了,姜在闲暇之余也会和中国朋友去外面逛逛,品尝一些有中国特色的食物。我喜欢北京的菜肴,最喜欢吃的就是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还有烤羊肉串。姜说起这些的时候,就陷入美味的回忆之中,看得出来,姜并没有受到中韩两国饮食习惯不同的影响。

因为学习了汉语,姜也遇到过一些尴尬的事情,我回到韩国后,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去哪?我告诉他我要去的地方。司机听了,双眼直瞪着我,然后又问了我一遍。我当时是想告诉他我家的地址,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我在说中文,直到他很疑惑地问:Are you Chinese?”

还有一次,我在韩国的麦当劳买汉堡的时候,想要打包走,可我一时不知道韩语的打包怎么说,而却不停地跟服务员说着汉语的打包、打包,她只是傻傻地看着我,无动于衷。

构建增进中日两国友谊的桥
                   
——日本留学生

与姜伸衡的经历不同的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日本留学生——小林义仁。见面时,小林敦厚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身中式打扮已经完全褪去了日本式衣着的味道,反而使人更容易把他与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中日两国有着不少需要沟通与理解的地方,但是,这并没有成为他们向中国学习的阻隔。在他们的国家,还是有着一群为中国痴迷,对中国向往的人。小林义仁就是这股浪潮中的一分子。

小林义仁觉得,与韩国年轻人中间形成的汉语热相比,日本人对待汉语有着审慎的态度。他们选择汉语,会有一些个人的考虑在里面,比如,小林自己就是因为小时候喜欢上了中国的武术,才和汉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以后自费留学台湾和中国大陆学习汉语。起初,小林来中国留学的打算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我生活在农村,在家是长子,父母不希望我离开他们,让我像邻居的儿子那样,早点工作,早点结婚,过上稳定的生活,我最后不得不和父母定下期限和条件,答应他们两年后回来,所有学费都由自己承担。在这样的承诺下,小林踏上了学习汉语的征途。

以前,在日本,很少有独立的汉语培训学校,但是现在,已经基本有了几所知名的独立汉语教学机构。小林也感觉到了这种令人欣喜的变化,有些日本家庭,从小就将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汉语教育。小林在来中国大陆学汉语以前就曾经担任大学的汉语教师,所以他对汉语目前在日本迅速的风靡深有体会。

在来中国学汉语的过程中,小林义仁也遇到不少有趣的事情。那是他在台湾学习汉语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朋友家聚会。路上,我拐了几条巷子后,迷了路。我就到路边修汽车的车库里找到一位台湾人问路。由于当时我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交流上出现了问题。不过,很幸运的是,那位女士改用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来向我解释,为我指路。就在我离开车库不久,按着那位女士指明的方向试着寻找朋友家时,我的身后突然响起了汽车喇叭的嘟嘟声,回头一看,居然是刚才在车库为我指路的女士。那位女士示意我上车,用流利的英文告诉我,她会送我去那个地方。你知道吗?我当时真的很激动,我不知道,她会是这么的热情。

我来到北京以后,可以说,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你或许也知道,中国和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协调的声音,没来中国以前我一直有些担心,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对我很友好,像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和朋友,以及我在中国的武术老师,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来自日本就怎么怎么样。这是他感触很深的地方。

作为同样有着一定教学工作经验的小林,他意味深长地说:汉语教学,一个班最好是十个人左右,不能太多,我在日本教中文的时候,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对话和表现自己。教材方面,小林认为,两国的教材都大同小异,而且比较能够贴近实际。不过小林还是强调了一下,在日本高中,汉语教学是分成很明显的几个部分: 写作、听力、会话。他学习汉语似乎比较顺利,唯一有些麻烦的是,我在台湾学的是繁体,在中国大陆学的是简体,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当然,小林最终还是适应了。

对于毕业后回国还是在中国的日本公司找一份工作,他笑着说,自己不想留在中国,他想回日本,继续在日本的中学或大学里做一名汉语教师,希望能够将自己在中国所学到的东西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鉴于两国在历史上有一些遗留问题和误解,他表示很乐意成为两国人民构建友谊、增进了解的桥梁。

来自非洲的中国声音
             ——津巴布韦留学生

张东是一名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留学生。他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了一年的中文,而且成绩很不错。见到他的时候,黑黝黝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自信的微笑,个子魁梧,戴着一顶鸭舌帽,挎着一个深绿色的书包,耳朵里塞着耳机(在他取下耳机时,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收听中文广播)。张东是他的中文名。问他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中文名字时,他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中国不是代表着东方吗?谈起学汉语的初衷,张东说:我在津巴布韦从没学过汉语,接触到汉语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一位朋友就是中国人。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中国人都跑到我们国家做生意了,我在津巴布韦的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后来因为成绩突出,学校准备选派我留学,当时有三种语言供我选择:法语、汉语和英语。我那时对中国的方块字有着特殊而神秘的感觉,考虑到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机会和中国人做生意,所以就决定来中国。但是,张东来中国留学的事,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我来中国的想法,受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觉得我应该学法语或英语,到欧洲去。我向他们解释说,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但是学汉语的人却很少,而且来我们国家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学汉语肯定能有比较好的前途

张东成功地说服了他的父母,但是由于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来到北京后,他吃了不少苦,他的同学有的在来中国之前就学过汉语,而他却需要从最基本的拼音开始学起。回忆起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情景,他眉头紧锁着,露出一脸的无奈,那个时候,真的很辛苦,甚至都有放弃(学习汉语)的想法了,从来也没想到汉语会这么难学,不过总算度过了这段苦日子。他现在在班里是汉语成绩最好的一个,说到这时,他得意地笑了。

在津巴布韦的时候,张东就获悉一些有关中国的报道,我来之前,很多人说,中国很穷,而且城市发展得不是很好,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北京发展得很不错,和我们国家的首都一样的漂亮

对于中国的汉语教学,张东似乎有感而发,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完全用中文来教学,没有英文口头解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简直像在听天书。教材也只有很少的英文注解,说实话,我刚开始真的跟不上这种节奏,第一次考试就落在了最后。之后,我很勤奋地学习才追上了他们。除了这些,张东觉得和中国的学生相比,留学生开的课程很少,空闲时间太多,像现在,我们只有四门课,其中只有一门是新闻阅读,其他都是语言类的,这样的课程既单调又沉闷,希望学校能多开几门课,尤其是他自己是学贸易的,对经济、和政治都比较感兴趣,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多学点其他专业的课程。将来毕业更有利于我们找工作

张东希望以后的留学生能够和中国学生住在一起,法国留学生和法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住在一起,美国留学生和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生活在一起,这样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有着碰撞,才能有很深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和中国学生在一起,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留学生在一起玩,我们来中国学汉语,其实还是希望能和很多中国学生交朋友的。这是他对学校的一些期望和建议。

说起学汉语,张东想起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和朋友去天安门,路上遇到一位小朋友。那小朋友等我走到前面,就在我背后问他妈妈,他是哪国人啊?他怎么这么黑啊?...... 他们不知道我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我回过头,向他们打了声招呼,并且用中文介绍了自己,他们很吃惊。事后,这一个小小的插曲成为了他们建立友谊的纽带,他们还热情地邀请张东到家吃饭。

前几天,我妈妈让我打电话回去,我在电话里和她聊着我最近的生活,聊着聊着,突然妈妈很不耐烦地说,你刚才说的什么啊?我完全听不懂你说的!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不知不觉地和妈妈说起了汉语。

在采访完张东后,他问了笔者一个严肃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很多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结婚的现象的?张东想告诉我们,其实,跨国婚姻并不是都很幸福,尤其是需要解决两人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生活习惯。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两人之间的了解。

尾声——

一千三百多年前,同样是在这一片国土上,大唐聚集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形成了一派盛世的局面;一千三百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凭借着今天的场面遥想当年中国是以怎样的姿态来盛迎八方来客。汉语,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如今正在伴随着中国的壮大而走向世界。历史再次拐了个弯。我们真诚地希望那些留学中国、对中国有着眷恋的留学生,能够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因子,向他们所到之处撒播。

 

China Yellow Pages